提起全国各地推行的惠民保,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保费非常便宜,大家购买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最近的一则新闻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4万的医药费,当地惠民保却只赔了3000元。
新闻一出,群情汹涌,评论区骂声一片。
不少人就此认定惠民保,甚至只要是保险都是骗人的,坚决不再买。
但真相是否如此呢?是惠民保的保障太差还是保司随意拒赔?
今天我们就来展开聊聊:惠民保还值得买吗?
住院花了14万,为啥只赔3000?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赔付案例。
这位阿姨是广州人,买的是当地惠民保「穗岁康」。她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治疗,医疗总费用超过14万。最终居民医保报销了5万,但「穗岁康」只赔付了3008元。
最后,自己还要支付8.7万元。
阿姨的家人认为这与宣称的保障期望相差甚远,非常失望。
为啥赔的这么少?
医保目录有甲类和乙类之分,两者的报销方式不同。
而「穗岁康」只能赔药品和检验费,其他的基本不赔。
如下图所示,「穗岁康」保险条款中,涉及到本次赔付的主要是待遇一和待遇二。
阿姨的治疗账单中,符合待遇一的有19760元,减去1.6万的免赔额后,按照80%的比例报销就是3008元。
符合待遇二的只有6885元,没达到免赔额,所以是没有赔付的。
其中最大头的材料费6.1万不属于「穗岁康」的保障范围,因此只能选择自费。
从赔付规则来看,「穗岁康」最后只赔付3008元,是符合条款规定的。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穗岁康」很坑?感觉保险都是骗人的。
但其实保险不可能低保费、低投保门槛、低理赔门槛这三角同时实现。
小编了解到,「穗岁康」每年保费195元,还可以用医保余额抵扣,不需要健康告知、不限职业,还可以带病投保,不限既往症。
显然,「穗岁康」选择了低保费和低投保门槛,那就只能提高理赔门槛了。
但实际上,这两年这款产品的赔付额度并不低。
理赔年报显示:
2021年参保人数367万人,保费收入6.6亿元,理赔支出4.7亿元,赔付率为71%;
2022年参保人数384万人,保费收入6.9亿元,理赔支出6.6亿元,赔付率达96%。
因此,广州「穗岁康」不是骗人的,只是无法赔得更多。
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保司的赔付情况,我们再结合其他地区惠民保的整体赔付率来看一下。
2021年,上海「沪惠保」保费收入8.26亿,赔付支出7.5亿,赔付率达90%;
2022年,河北「惠唐保」保费收入7016.99万,10个月内赔付支出7866.18万,赔付率高达112%。
能发现,惠民保基本上是保本运营,甚至还会亏本…
惠民保的赔付率这么高,除了投保门槛低之外,还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赔付率有硬性要求。
比如,湖南医保局就要求当地惠民保的赔付率不能低于85%,利润率不得超过5%。
因此,惠民保可以说是收多少就赔多少。抛去必要的运营成本,并不盈利。
保险公司不会随意拒赔、少赔或者不赔,大家大可放心。
惠民保,适合哪些人群?
回到大家最最关心的问题,惠民保还值得买吗?
对于年轻、身体健康、可以买到百万医疗险或中高端医疗的朋友来讲,确实不用考虑它。
但是对年长、疾病缠身、预算有限的人群来说,惠民保就是救命稻草。
保障再有限,多少也是一份保障。
毕竟这种情况就不是我们选保险了,而是保司挑我们。
惠民保,还能走多远?
关于惠民保,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深圳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由政府指导,每年30元,最高可报销15万,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到2020年,国家指出要加强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次年银保监会提出了“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概念,即“惠民保”。
之后,惠民保在全国各地井喷式发展,北京「普惠健康保」、上海「沪惠保」、广州「穗岁康」、杭州「益联保」......
但在一片繁荣表象的背后,危机的种子早已悄然埋下。
对民众来讲,惠民保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每年有20%-30%的人群选择退出。
随着参保人员的流失,赔付率的升高,保司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像常州、厦门等城市还出现过“惠民保停售”的事件。
惠民保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前景不容乐观。
写在最后
对于保司来讲,惠民保并不盈利,和小编也没有利益关系。
我们不应该随波逐流地投保,更不应该听信谣言盲目选择退保。
毕竟惠民保的出现,确实让很多买不上保险的人重新获得保障。
它的初衷,就在于“惠民”两个字。
当你对惠民保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预期,它应该不会令你失望。
往期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住院花14万,为啥只赔了3000?惠民保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