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保险公司没有破产先例,但是投保人也不能忽视保险公司资质,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或者多年未公布偿付能力的险企,还是要保持谨慎态度。”
又到了一年一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披露季。
到目前,一共有147家保险公司披露了去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包括62家人身险公司、75家财产险公司、10家再保险公司。
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须同时符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指标,否则就是偿付能力不达标。
上述已经披露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的险企中,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的公司有11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有3家,这14家都属于不达标之类。
C类险企中4家为寿险公司,分别为渤海人寿、合众人寿、长生人寿和华汇人寿。7家为财险公司,分别为华安财险、渤海财险、新疆前海联合财险、都邦财险、珠峰财险、安华农险、富德财险。
风险评级为D类的3家险企,分别是安心财险、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
上述14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以及公司治理存在问题。此外,还包括操作风险较大、声誉得分下降、流动性风险得分下降、经营情况不佳等因素。
另外,弘康人寿也已经多年未披露风险综合评级。百年人寿仅披露了2023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最新的风险评级也为C。
除了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如今还有十多家险企暂停披露年报或者偿付能力报告,包括处于偿付能力豁免期和仍在风险处置过程中,或者去年刚被新成立保险公司接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履行赔付义务的能力,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看出,对于投保人来说,这个指标也非常重要。
但是恰恰很多投保人往往忽视这个指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保单“刚性兑付”。
认为保险公司即使倒闭了,也会被新公司承接,保单也不会出问题。
按照目前监管政策,偿付能力不达标,会影响新产品和新机构的设立,但不意味着不能销售产品。
于是,越是有问题的险企,为了维持公司现金流,往往越是给出“高息”,吸引投保人。给渠道的销售费用也更高,使得渠道更有动力去推销其产品。
有一段时间,各类销售渠道占据主要地位的保险产品,有不少就来自问题险企。
形成另外一种事实上的“道德风险”。
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对包括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实施接管。2021年,已经被接管的华夏人寿总保费收入2549亿元,居市场第三。
最近,大家保险披露了大家财险和大家养老的2023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两家均已经达标,但是大家人寿尚未披露。
大家保险承接的是原安邦保险业务,2022年,大家保险集团保费收入1275亿,同比增长了80%,其中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接近240亿。
从问题险企名单看,相当一部分机构的问题并非单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由于糟糕的公司治理结构,加上投资端出现问题。
比如三年前风险暴雷的君康人寿,其大股东忠旺集团以各种形式从君康人寿占用的保险资金达数百亿,用这些保险资金为担保,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恒大人寿也一度成为大股东“提款机”,导致陷入流动性危机。
曾经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前海人寿,早在2022年,因为大股东不当干预公司经营,实际控制人姚振华曾被原银保监会约谈。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也定格在2022年一季度,如今姚振华与宝能集团也已经陷入困境。
历史上,也曾出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过当时整个保险行业处于高速发展之中,通过资本市场回暖或者股东注资,相当一部分问题可以解决。
近年来受到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影响,寿险行业保费增长已经失速,代理人规模也大幅度萎缩,保险牌照的热度早已经下降,资本对进入保险行业开始持谨慎态度。
而且,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趋势下,即使资本有心,也是无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虽然保险公司没有破产的先例,但是对于投保人来说,挑选保险公司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保险公司资质的判断。
往期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保单刚性兑付 也不能忽视资质 这些问题险企应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