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个人的放贷业务搞得如火如荼,2023年保险资金有6800亿资产支持计划投资标的是消费金融和小微贷款。”
这两年,针对个人的放贷业务搞得如火如荼,美其名曰消费金融。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是各路“金融掮客”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领域,除了二三十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小贷公司、助贷平台,各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线下机构。
工农中建四大行,加上“消金一哥”招联消费金融,还有做助贷的奇富科技(原360金融)和乐信,这些头部机构加起来贷款余额就超过1.3万亿。如果算上其他大大小小机构,规模更是惊人。
就连搞视频的抖音,凭借以亿计的流量和旗下小贷公司,这两年高歌猛进,放贷余额已经超过了3000亿,俨然已经成了“新一哥”。
之所以各路机构都目标一致给个人放贷,自然不是做慈善,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前段时间,28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曝光,去年净利润共计142亿,其中赚钱最多的依然是招联消费金融,利润达到36亿元。
刚刚公布业绩的360金融属于做助贷的,去年净利润42.85亿。
对比保险行业,又要拉人头,又要搞精算,还要去投资,辛辛苦苦一场,最后可能亏得裤衩都没了。
不过,作为晚来者,保险现在也盯上了这块肥肉,与前些年一地鸡毛的P2P保证保险不一样,这次保险资金通过资产支持计划大规模曲线入场。
2023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7.67万亿元,险资主要投资渠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外,还有8万亿的另类投资。
以前,另类投资主要通过债权投资计划,投向房地产和城投债,2023年底,这一部分余额为6万亿,占全部另类投资的75%。
但是这两年房地产和城投债风险频发,险企的债权投资计划,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幅度下降。去年登记数量433只,减少10.72%,登记规模7356.61亿元,减少15.56%。
但是去年险资的资产支持计划数量和规模实现了大幅度攀升,险资资产支持计划也被称为“保险版ABS”。
去年登记资产支持计划数量93只,增加43.08%,登记规模4595.74亿,增加50.93%。实现了数量和规模双丰收。而且一共有6只登记规模超过了百亿。
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登记规模最多,为565亿,其次是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登记规模505亿,第三的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491亿。
到2023年底,一共登记的资产支持计划数量为227只,登记规模1万亿。
根据中诚信国际的报告,资产支持计划基础资产主要为消费金融及小微贷款、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重组债权等。特别是消费金融以及小微贷款类资产,占比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占比分别为31.68%、54.16%和68.66%。
依此测算,到2023年底,登记的资产支持计划有6800亿投资标的是消费金融和小微贷款。
具体认购资产的规模,并没有统一披露信息。
根据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泰康保险、中国平安、华泰保险官网披露的信息,2023年上述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共认购资产支持计划51笔、认购金额211.18亿元,比2022年同期,数量同比上涨66.67%、总金额同比上涨15.85%。
不过,相对于险资的巨量规模,虽然资产支持计划增长很快,但是也不够塞牙缝的。而且这种产品期限也比较短,多数为一年以内,与保险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并不匹配。
而且不像人家直接放贷的,做ABS这劳什子,费脑又费力!
搞房地产和城投债,看看主体信用就差不多了,搞这种消费金融的资产支持计划,需要严格测算现金流,习惯躺着收钱的险资,估计还没完全适应过来。
往期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7000亿保险资金跑步进军消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