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地香港全面开关,除了去香港旅行,也把此前一直备受关注的香港保险又带火了。
2023年,内地访客去香港投保的人寿保单保费高达590亿。
不过,我首先要说的是:
第一, 香港保险不适合所有人。
第二, 不是所有保险都适合去香港买。
今天讲一下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相比有哪些不同?和那些不可不知的真相。
监管
从历史来看,香港保险的发展近180年,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涵盖了全球大部分知名品牌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像中资背景的公司如中国人寿、太平洋、太平等也纷纷在香港布局。
香港保险公司的监管政策是遵循大市场小监管,一直相对宽松。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破产倒闭,没人给兜底。
而内地保险自1979年复业以来,也就40多年的发展历史,90年代初更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典型的例子就是用“拉人头”、“销售误导”的方式拓展业务,这也是为啥现在内地保险口碑差的重要原因。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内地是大监管小市场的。
由国家政府强干预、强管理,会更倾向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严格的监管措施下,一是能减少保险公司暴雷、跑路情况的发生,二也更适用保险发展处在成长期,公众保险意识较弱的市场环境。
产品形态
我们先拿保障类产品举例。
比如重疾险,为了规范市场,内地重疾险必须包含前28种高发重疾、3种高发轻症,且行业统一定义,能不能陪,怎么赔,每家都一样。
但在香港,疾病定义没有统一标准,各家保险公司可以自行定义。
于是,大家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内地重疾险同质化非常严重,而香港重疾险形态多样化,各款产品的疾病规定也不一,甚至有些产品甚至还会有分红,自由度非常高。
另外,健康告知内容也不一样。
香港保险是严进宽出,需要“无限告知”,你必须把保险相关的所有事项进行主动告知,保险公司才能给你承保。
而且你中间所有没有告知保险公司的点,即使是你遗忘了,或者可能是你忽略了,但只要对风险事故有影响,最后都有权拒赔,法律也会支持保险公司。
内地保险实行“有限告知”,你问我答,你不问我可以不说,没问的不用说,也不追究,不会因为没说而被拒赔。
再来聊聊储蓄型险种,要知道,储蓄险能给投保人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式。
内地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限制非常严格,只能投资境内的人民币资产,另外投资比例也被严格限制。
比如50%必须投债券,而且是高信用等级债券,20%可以投股票,而且单只股票超还不能超5%等等非常多的限制。
内地的储蓄险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分红产品为辅。
像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收益虽不及香港保险宣传的那么高,但相比内地主流的银行大额存款、国债等投资品类,也会高出不少。
而且,内地保险还有个特点是刚性兑付,收益写进合同,一经投保就可以锁定终身的预定利率,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香港储蓄险中的主流产品是分红险,保证收益+非保证分红的形态。
香港能投资全球市场,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各国的货币基金、债券、环球股票、亚洲股票、新兴市场股票、组合基金等。
由于它低保底,所以在更开放的投资策略下,允许保险公司把更大的资金拿出来做各种投资组合,就会有更高的预期收益。
不过由于非刚性兑付,收益不会写进合同。且经济形势不稳定时,保险公司的回报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毕竟高回报的投资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
理赔流程
从理赔时效来看:
香港保险没有理赔时效限制,有些案件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久才能给出结论。
而内地保险,保险法有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在30天内给出理赔结果,然后于10天内支付理赔款。
从维权成本来看:
万一发生理赔纠纷,在香港购买的保单,可以向香港保险投诉局申请调解。
不过,该机构只受理不超过120万港元的理赔投诉,且处理1单投诉,平均需要4到6个月。
若协调无果,或涉及的保险金超过120万港元,那就只能走法律途径解决了。
另外还有一点,香港请律师的费用比国内要高出很多,并且酒店住宿,往返交通费都要自理,花费可能会很惊人。
并且在香港,法官不会像内地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会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来评判;而内地,保险法有明确规定,当发生冲突时,法院应当做出有利于投保人和被保人的解释。
再一个是理赔款的兑换问题:
有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一旦汇率发生变化,即使收益增值了,但钱可能不是原来那个钱了。
外汇局政策的不确定性,必然影响资金进出。人在ICU,钱在香港,那就悲剧了……
另外,根据法规:内地每人每年兑换外汇不能超过5万美元。如果理赔款超过5万美元,怎么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到个人账户,也是比较麻烦的事。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呢,两边都各有各的优缺点。
没有谁好谁坏,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需要什么,适合什么?
只有合理配置兼顾需求,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千万别头脑一热,盲目跟风,到最后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往期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销量屡创新高 香港保险真的很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