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耿一康 编|顾柠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金融监管总局已正式批复美国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下称:美国保德信资管)正式启动筹备组。
回顾往昔,从2003年最早开业的人保资管,再到美国保德信资管的获批筹建,保险资管行业已经走过了20余个年头。据《险企高参》了解,此次美国保德信资管的获批筹建,不仅使其成为我国第35家获批的保险资管公司,更是继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国内第二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
截至目前,已有11家保险资管机构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11家资管公司净利润超40亿,其中,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合计净利润超25亿元,占比超过50%。可以看出,“马太”效应下业绩分化显著。
此外,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显示,在资产配置上,债券、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银行存款增长最为迅速,这和当时的投资环境息息相关……
上半年11家资管公司净赚40亿
“马太”效应下业绩分化显著
据《险企高参》梳理,截至目前共有11家资管公司披露2024半年报。其中,8家披露了营收情况,11家披露了净利润数据。整体上看,今年上半年11家资管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3.74亿元,实现净利润40.44亿元。
具体来看,营业收入方面,有3家公司营收超10亿元,分别是排名前三的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28.8亿元、27.76亿元、10.74亿元;人保资产、中再资产、中意财险紧随其后,营业收入分贝为7.86亿元、3.92亿元、2.36亿元。此外,永诚资产与安联资管的营收也均超1亿元,分别为1.24亿元、1.6亿元。
营收增速方面,8家披露的资管公司整体呈现“五升一降”。其中,营收排在末位的安联资管以158.23%的增速摘得桂冠,永诚资产与中再资产也分别保持着30.52%、10.21%稳健增速。值得注意的是,人保资产是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公司,上半年营收微降0.67个百分点。
再来看净利润的表现,今年上半年11家公司中有10家实现盈利,1家出现亏损。
其中,“状元”国寿资产和“榜眼”泰康资产,净利润分别为15.29亿元、10.9亿元,太保资产以4亿元的净利润位居第三,新华资产、人保资产、中再资产紧随其后,净利润分别为3.57亿元、2.69亿元、1.64亿元。其余盈利机构净利润均低于1亿。
而安联资产作为唯一一家亏损的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0.06亿元。
将视线重新拉回34家资管公司,虽然还有23家公司未披露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不过从上述公司去年全年的经营业绩来看,也能略知一二。
《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年末,34家保险资管业公司管理资产规模30.11万亿元,同比增长5.59万亿,增幅达到22.82%,超过同期27.6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投资资产总规模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2%,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险企高参》通过梳理注意到,保险资管公司间的马太效应尤为显著。国寿资产和泰康资产2023年营收超50亿。共有11家营收超10亿,合计占总营收的近8成。
具体来看,营收层面,34家资管公司总揽营业收入363.8亿元。榜单“TO5'分别是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平安资产、国寿投资太保资产,营业收入分别为52.6亿元、51亿元、42.8亿元、33亿元、20.7亿元。5家资管机构营收均超20亿元。
营收规模在10亿至20亿的还有6家;另外的23家中除了刚成立的中邮资管营收不足1亿外,其余的资管公司营收均超1亿元。
在营收增速上,34家公司中有20家的营业收入为正增长,13家为负增长(中邮资管无同比数据)。安联资管增速第一,高达180%;永诚资产以141%的增速位居第二。另有11家公司保持两位数增速。
而英大资产、建新保险资管则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的“冠亚军”,两家公司的营收分别同比下滑2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此外,还有6家机构负增速超15%。分别是民生惠通资产-16%、中英益力资管-16%。
净利润指标更有力地揭示了“头部效应”的现象。今年上半年,34家资管机构总揽净利润155.6亿元。其中,有32家净利润为正,仅有2家机构净利润为负。
而国寿资产、平安资管、泰康资产依旧“霸榜”前三,净利润分别为28.8亿元、27亿元、20.8亿元,这三家机构的净利润占据了34家机构总净利润的“半壁江山”。
太平资产、国寿投资分别以9.9亿元、9.8亿元紧随其后。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还有4家,分别是太保资产7.4亿元、新华资产6.4亿元、华泰资产6.3亿元以及人保资产5亿元。其余盈利的公司净利润均低于5亿元,其中有11家机构净利润不足1亿元。
再来看亏损的两家机构,分别是安联资管和太平资产,分别亏损0.5亿元、0.1亿元。
净利润变动上,12家公司为正增长,11家公司出现负增长。在这其中,国寿资产净利润增量最大,较2022年增加了5.1亿元。而平安资管净利润减幅最大,较2022年减少了2.7亿元。
去年34家资管公司规模站上30万亿
投资规模增速超16%
对于保险资管机构2023年净利润情况,和彼时的经济环境以及资产配置息息相关。
去年,权益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股市整体表现震荡,部分行业板块轮动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偏好。在此背景下,为追求更稳健的收益和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保险资管公司加大了对债券和银行存款的配置力度,这两类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有了较大比例上升。
具体来看,资产配置方面,保险资管公司整体以债券、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银行存款为主,三者合计占比近八成。其中,债券配置规模增长最为迅速,同比增长29.39%。同时,公募基金和银行存款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4.64%、23.77%。不过,股权投资规模则出现明显下降,同比下降25.43%。
此外,在公募基金配置结构中,债券型基金占比最高,达到43.58%,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占比25.87%和25.58%;而货币型基金为4.87%,占比相对较低。
得益于机构积极调整资产配置,使得2023年综合收益率差强人意。2023年有5家机构综合收益率超过了5%,而2022年没有机构达到此收益率;3.25%-5%的有14家,位于此区间的机构数量有所增加;19家机构处于0%至3.25%区间,机构数量最多的范围;负收益的有3家,较2022年仅增加一家。
此外,在资金来源上,仍保持保险资金为主、业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结构。保险资金方面,管理系统内保险资金20.36万亿元,占比67.63%,管理第三方保险资金2.01万亿元,总体占比6.68%;业外资金方面,管理银行资金4.49万亿元,占比14.92%,管理业养老金2.38万亿元,占比7.90%。
监管力推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资管迎新机遇
毫无疑问,30.11万亿险资已是国家实现金融强国的中坚力量之一,其规模已超过27.6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2023年数据)。那么,这只“准国家队”该何去何从呢?
自今年年初以来,监管部门对资管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多项重磅政策接连出台,为资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
4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10号)。该意见强调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为保险资管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保险资管行业作以要求,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定优势,在科技型企业投资、绿色投资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6月,监管部门再次发力。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4〕31号),旨在完善创业投资的“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文件明确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并鼓励资产管理机构开发长期投资产品,为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的结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在随后的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局长更是针对保险资金提出了培育“耐心资本”的要求,并强调了其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险资管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把握耐心资本发展机遇,探索更多业务增量来源。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的决策部署,保险资管行业需要研究养成“耐心”的路径方法,探索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路径和模式,以实现长期价值增值。
二是落实决策部署要求,更高水平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面对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保险资管行业需要持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关注和研判各类金融风险问题,并重点强化相关主体信用风险管理。
三是与金融管理部门同频共振,将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做实做细。保险资管行业需要立足保险资金特色,持续追踪相关细化举措要求,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宇宙行险企“新班子”奋辑图新:70后工行宿将王都富出任董事长
年终奖或已确认发放!“小国寿”初显,瑞众人寿将帅齐换强势回归
角度-深度-态度,让保险人看得更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企高参):30万亿保险资管江湖又起波澜|七日谈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独角金融网站,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