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保又被推到新高度,监管推动制度建设,金融机构加紧布局完善。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付万军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消保领域的框架性文件,加快修订投诉处理管理办法。
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消保问题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反催收等黑灰产肆虐,监管和金融机构双向承压。行业亟需指导性文件来引导机构应对消费者诉求。
同时,新的体系也带来新的挑战,付万军指出要引导机构充分认识消费者保护与自身经营发展的共生逻辑,将消保理念有机嵌入产品研发、业务流程、营销宣传、内部考核等环节。
这就对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消保人员不只是处理客诉那么简单,而是要融入到整个贷款周期。
专业消保人员成追捧对象
某助贷从业人员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加快对消保队伍建设。大量的监管转客诉,让资金方承压,如若客诉处理不好,直接影响产品上线。
从各大招聘网站也能看出,“消保审查岗”、“消保管理岗”“投诉管理岗”等职位成为大多平台必招的岗位。同时,岗位职责也要求更高。
某金融科技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岗”职位要求显示,熟悉金融行业消保政策法规,法律、金融、经济、管理、心理学等相关专业,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者优先。
另一家助贷平台“消保负责人”岗位职责显示,需跨部门协作,联动风控、法务、产品等部门,推动消保政策在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中的前置嵌入。同时,能够主导复杂客户投诉的升级处理,协调内外部资源推动问题解决,确保客户满意度与合规性。
的确,随着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业务产品更新迭代,单纯的处理客诉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突出的消保问题。
另外,反催收逐渐“专业化”,许多打着“法律咨询”、“协商调解”的旗号招揽客户,应对催收;有些反催收从业人员还是此前金融机构从业者,对业务、政策非常了解。
面对以上难题,专业消保人员引进、培养对于机构来说必不可缺。
今年2大消保问题突出
从监管罚单或通报来看,今年以来“征信异议”和“App违规”两大消保问题较为突出。
“征信异议”方面:4月份底,湖北消金因“违法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被罚72.7万,相关责任人同时被罚。
年初,蒙商消金因“个人不良信息报送信用信息基础库前未履行告知义务等”被罚83万。
去年,中邮消金也因“违反征信异议处理规定”,被罚78万。
“App违规”今年以来通报格外频繁,多款知名平台都位列其中,像是“携程金融”、“捷信金融”、“极融借款”等。
这主要因为今年3月份,中央网信办公告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重点围绕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SDK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方面开展行动。
金融消保逐渐完善,制度法规密集推出
2023年3月1日,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再伴随着新的机构改革,金融消保又进入了全新阶段。
去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明确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安排、最新调整等内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入“大消保”时代。
去年9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推进金融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调解组织规范治理,完善诉调对接机制。该《意见》已于今年4月3日正式推出。
再加上监管正在推动的金融消保领域的框架性文件,修订投诉处理管理办法。金融消保工作正朝着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