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牌照背后,层层嵌套的会员费、担保费与商品礼包,正将数千元小额借款包装成年化利率超300%的金融陷阱。
从黑猫投诉来看,例如用户6月8号申请小花分期,看看多少额度,但是小花分期看不出来申请多少,结果后面自动下款了5000元,到期还款7000元,利息2000周期是10天!
(黑猫投诉网站用户投诉)
又例如例如用户投诉芸豆花。误点了提现。才借款3000元,10天要还4200多。
又例如刺猬钱包快接里借了2笔钱一笔6000一笔5000一个月还款7000一个6000高额担保费。
据悉刺猬钱包前段时间被河南卫视曝光后,老板害怕出事已经偷偷注销了这个马甲。
其实这些人都是“月系融担”高利贷模式的最新受害者。
01 月系陷阱:30天周期的利率游戏
与传统“714高炮”(7天或14天周期超高利贷)不同,月系融担平台设计了更具迷惑性的30天还款周期。表面年化利率维持在24%法定红线内,但通过收取高额担保费、会员费,将实际借款成本推至年化100%-300%区间。
又例如,一个用户在恒享花平台借款3000元,10天后还4200
这些平台在放款时普遍强制开通银行卡自动扣款功能,埋下暴力催收的伏笔。一旦逾期,不仅通讯录被全面轰炸,银行卡余额也会被肆意划扣。
02 月系融担的股权迷局
月系融担平台的背后,往往盘桓着一张错综复杂的资本网络。这些平台的股权结构层层嵌套,甚至通过“法人代持”等方式模糊实际控制人,让外界难以穿透其真实面目。
其中,曾被多方曝光的“放贷帝国”便是典型。由盒子科技前副总裁实际控制的某米信息公司,手握3张网络小贷牌照,以此为基础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马甲矩阵”——樱桃汇、小橙意等数十个APP看似独立,实则都受控于同一资本体系。这些平台通过用户跳转、信息拆分等手段,将真实的借贷业务隐藏在层层包装之下,以此规避监管部门的核查。
这一模式此前已被《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深度曝光,引发广泛关注。随后,中央金信委介入并要求彻查,在强大的监管压力下,该体系最终难以维系,不得不退出国内市场。然而,此类通过复杂股权设计、多马甲运营规避监管的操作,仍是不少月系融担平台的“生存法则”,为其高息放贷行为蒙上了一层难以穿透的迷雾。
03 收费魔术:穿透合规外衣的利率操控
10月1日生效的《助贷新规》早已明确规定:所有增信服务费必须纳入综合融资成本,且整体不得超过24%。但月系融担平台为了规避监管,玩起了更隐蔽的“收费魔术”。
(月系融担网图)
最常见的手段是捆绑销售“商品礼包”。在借款合同中,平台会悄悄加入一笔623元到1413元不等的“礼包费”,可所谓的“商品”往往只是一根劣质数据线、一个山寨充电宝,实际价值远低于收费金额。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这些藏着猫腻的条款被深埋在十六层子母协议里,借款人稍不留意,就会在点击确认时稀里糊涂“买”下这份不值钱的礼包,变相增加了借款成本。
从用户实际借款情况来看,这类套路在多个平台普遍存在。比如彩虹雨下款6000元、金银花下款3000元、拍拍用下款7000元、放鑫花下款3000元、呼吸金下款4000元、融享花下款5500元、米好用下款3000元、新一花下款6000元等,背后都可能暗藏类似的隐性收费。
还有些平台通过拆分还款周期进一步模糊成本。像“锋火钱包”平台旗下的森森花(下款4000元)、吉事借(下款5000元)、小如花(下款4000元)、天小花(下款4000元),均采用30天分两期还款的模式;零花罐罐(下款3000元)、久丰臻享(下款3000元)、怡人管家(下款3000元)、禹通宝(下款3000元)、应应急(下款3000元)、小鹿管家(下款5800元)、哆咪钱包、有钱用(下款3500元)等平台,也同样以“30天分两期”的方式运营。
表面看每期还款金额似乎不高,但叠加各种隐性收费后,实际年化利率早已远超24%的红线,让借款人在“短周期、低每期还款”的假象中,一步步陷入高息借贷的陷阱。
05 监管困局:穿透式监管缺失下的猫鼠游戏
当下的月系融担平台,恰似潜伏在金融市场的“病毒”——它们总能在监管政策与所谓“创新”的缝隙中找到生存空间,不断变换套路、复制变种。从早期的“714高炮”到如今包装成“融资担保”的月系模式,从直接收取高额利息到拆分出担保费、会员费、商品礼包费等隐性成本,从单一平台运营到多马甲APP矩阵跳转,这些平台的“进化”速度,始终紧盯着监管的边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本应起到风险兜底、规范行业作用的担保牌照,沦为部分平台规避监管、包装高利贷的“通行证”,所谓的“金融创新”便彻底变了味。就像那些藏在十六层子母协议里的收费条款、靠法人代持模糊股权的资本操作、用第三方聊天软件绕开资金监管的还款套路,本质上都是在法律边缘反复试探的金钱游戏。
尽管《助贷新规》已明确要求将各类费用纳入综合融资成本,但面对平台层出不穷的拆解手段——比如把利息拆成“担保服务”,把成本藏进“商品销售”,监管层面的穿透式核查仍面临挑战。平台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改个收费名目就能规避红线,这种“猫鼠游戏”的背后,是监管力度与创新乱象之间的持续角力,也让不少借款人在看似合规的包装下,一步步陷入债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