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付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公司产品保障是否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近日,各大保险公司2023年上半年个人短期健康险最新赔付率陆续出炉,引发消费者关注。
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短期健康险,最低上百元的保费就可以撬动几百万元的保额,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赔付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公司产品保障是否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36家险企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整体综合赔付率,其中包括76家人身险公司、60家财产险公司,平均综合赔付率不足40%,创近3年来新低。
短期健康险,是指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主要包括一年期及以下的医疗险、重疾险等产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百万医疗险。
具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大部分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在依旧呈现出“低赔付率”的行业常态,而且不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个别公司赔付率出现了畸高或畸低。
在136家保险公司中,赔付率的中位数为38%,近乎八成险企赔付率不足65%,甚至有个别险企赔付率出现了负数。
其中,赔付率最高的安心财险达到了惊人的10982.12%,和谐健康、燕赵财险、上海人寿、鑫安汽车保险4家公司的综合赔付率都超过了400%,而赔付率最低的大家养老数据为-52643.82%,国宝人寿、英大财险、诚泰财险3家公司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也低于-300%。
对于赔付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一些中小公司由于费率制定过低,保单规模小,风险难以分散,导致综合赔付率畸高,大中型公司和小型公司呈两极分化”。
一些保险公司也在披露数据的同时做出了解释,例如,赔付率最高的安心财险解释称,公司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波动较大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公司因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已停止新单业务,且历史业务仍有退保需求,使得当期已赚保费规模骤减;二是历史业务尚有赔付成本,相对已赚保费而言规模较大。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希望赔付率更高一些,说明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中有更多部分赔给了投保人。但是赔付率过高,意味着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也更高,保险公司如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就会考虑产品的存续问题,两种极端情况都不是监管希望看到的。
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过高容易理解,赔付率一旦超过100%,可以简单看作保险公司获得的保费收入无法覆盖向消费者支付的理赔金额,数据显示,有超过10家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低至负数,其中包括8家财险公司和超5家人身险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赔付率低至负数的保险公司大多表示主要受未决赔款准备金影响,如,赔付率最低的大家养老表示,由于公司业务策略调整,自2022年起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量大幅下降,2023年上半年该类业务保费收入很少,以往年度业务赔付低于预期,未决赔款准备金释放较多,使得综合赔付率为负。
到底赔付率多少才算合理?有业内研究报告显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赔付率来看,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在70%-80%,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对比来看,国内的短期健康险的整体赔付率还是偏低的。
以中大型财产险保险公司为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保险、阳光财险、众安保险8家公司,2023年一季度,只有国寿财险的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达到了71%,且只有大地保险的综合赔付率达到了52.8%,其余均未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短期健康险中百万医疗险曾经火出圈,各家公司都是以百万的高保额来吸引消费者,百万医疗险产品也因其惠民的属性,一夜走红引爆市场,只可惜随着各类乱象频发,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议。
近日,在摸底短期健康险之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文要求辖内财险公司对短期健康险进行自查整,在通报中明确指出,该类业务存在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业务经营管理粗放、费用问题极为突出四大问题和风险,要求相关公司进一步自查整改,严肃内部问责,整改不到位将受到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上述通报文件显示,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在非现场监管中发现,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 “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据悉,这类业务在行业内被通称“魔方业务”,该类业务主要与经纪公司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方式销售,此次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在通报问题的同时,还要求相关保险公司认真整改。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扫描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上半年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出炉!平均不足40% 创近3年来新低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独角金融网站,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