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运营,不仅可以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还可以为包括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在内的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选择。”
试点两年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迎来常态化运营,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商业养老保险由试点业务转为常态化业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运营,不仅可以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还可以为包括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在内的灵活就业者提供更多选择。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与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资金长期锁定,专门用于个人养老保障的保险产品,被保险人领取养老金年龄应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年满60周岁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其保险责任包括身故责任、年金领取责任,保险公司可以适当方式提供重大疾病、护理、意外等其他保险责任。
和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更多体现出定投特征,投保人可以约定在50—60岁时就领取商业养老保险金,有些甚至可以一次性提取,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设计分为积累期和领取期两个阶段,积累期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消费者达到60周岁及以上方可领取养老金,领取期不得短于10年,采取定期领取、终身领取等方式,具有更强的养老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金融的创新产品,有望解决网络主播、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带来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
“像我们网约车司机,一直以来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自己作为快递员虽有基本社保,但是收入不稳定,抚养家里孩子经济压力较大,经常担忧未来的养老问题,一直想为自己增添养老保障”......
据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允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适当方式,依法合规为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及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投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单位交费在扣除初始费用后全部进入相关个人账户,权益归属个人,同时,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来缴纳,不会有太大经济压力。
事实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从试点到常态化经营,或是得益于其自试点启动以来,业务进展总体平稳,社会反映良好。
自2021年6月,原银保监会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到2022年3月将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再到如今《通知》的下发,符合条件的人身保险公司都可以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也由试点业务转为常态化业务,发展极为迅速。
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42.7亿元,保单件数37.4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保单件数超过6万件,保费超过1.7亿元,作为对比,此前进行试点的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已经衔接进入个人养老金,未能常态化运营。
而值得一提的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进入常态化运营后,经营门槛和产品的审批备案、销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
例如,《通知》对保险公司提出了四项门槛,包括: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实收资本)的75%;上年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上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以及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而全部符合规定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以保险公司披露的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为基准,仅仅是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这一要求,就让多数中小保险公司难以企及,而在偿付能力方面,也仅有30家左右险企满足要求。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扫描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运营 30余家险企达到经营门槛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独角金融网站,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