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篇《超600万保险代理人逃离!保险业人力规模回到10年前》,基本意思就是保险代理人在新的形势下生存更加困难。
引发了大家激烈的讨论,近9000的阅读有多少点赞呢?21个。
2023年,是变幻莫测的一年。疫情过后重启生活,房产、股市、保险等都接连发生震荡。
保险业的震荡来自于预定利率下调,把不少优秀的产品和保险人震出局。
就是指某一家保司的代理人,当客户来买保险时,他们只能推荐自家的产品。
如果卖他人寿的,他可能问你平安的那款怎么样。如果他看中了阳光的产品,但你手里只有自家的。
作为代理人,就无法完全听从客户的想法,帮客户从一堆产品里做精选,挑来挑去也只是自己公司的产品。
有时候为了出单,被迫说别家的不好,有些可能甚至都经不起推敲。
明明知道市场上有其他更适合客户的方案,但自己却出不了…
本质问题,他们是在服务自己所在的公司,为产品找客户。
当客户来买保险时,会先了解客户需要啥,听听他们的想法后,哪款适合推荐买哪款。
比如,养老年金买A家的,重疾险买B家的,增额寿买C家的。
至少在满足客户需求这一核心功能上,他们要从容的多。
以前保险代理人面对的客户群体是60、70辈,那时候讲人情面子的。
身边的亲朋好友好多在保司做代理人,开口让买份保险,不好意思推脱也就买了。
都是天然的互联网民,搜索能力强、研究分析能力也强。
买东西前,所有的信息都会本能地上网搜一搜比较一下。
公司能卖的产品有限,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总有开发完的一天。
那就开启每天的早会吧,领导吹过往的“光辉事迹”自嗨,
然后就是营销部门宣导出单奖励,听着很诱人,但前产品不给力,吊个萝卜在前边有啥用呢。
折腾完一圈,大半天过去了,简直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在报行合一的大背景下,是给一线苦兮兮“卖保险”的多分点,还是偏向管理岗们。
有些管理岗是有能力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可否认是吃了时代的红利。
有些公司的管理岗甚至不考核业绩,业务能力极速退化,对前线提供不了什么有营养的支持。
辛辛苦苦卖出的单被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层层盘剥,老子最后的倔强就是,
过去都是面对面签单,现在不少产品已经可以网上投保,包括赔付也方便了很多,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实现。
这些产品不开放给传统代理人销售,保障责任上,比代理人卖的要好,
传统保险代理人每天学习的,翻来覆去就是自家公司的产品。
而保险经纪人每天都能学习到多家保司各种各样的产品,储备的覆盖面更广。
比起去公司做那些无用功,有的拍拍短视频,有的洋洋洒洒写写文章,
通过互联网的法力,推广出去,开单的效率也提上来了。
保险代理人,从巅峰时期的912万人降到如今的291万人,不能说是腰斩吧,可以说是膝盖斩了。
不过之前欺骗被保人、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的利益等等屡禁不止。
如今,社会在发展,客户在成长,过去那种low low的工作模式、销售状态等也是时候转变一下了。
像预计会被在今年二季度落地的销售人员分级制度就非常好,相当于官方给所有卖保险的都打上了从业水平的标签。
相当于保险销售版本的“大众点评”,这也是变「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为「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的开始。
对于很多现在的保险从业者而言,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因为做得好坏一眼便知,糊弄不了谁了。
不过反过来,剩下这些人或许是那些想清楚了的,愿意花时间换取这个越来越吃香,可以做到终身收入的行业的人。
未来将会有更加丰硕的果实,毕竟总需求没变,只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人变少了。
保险行业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的路上,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会加速成长,主动式也好,倒逼式也罢,对消费者而言绝对是种利好。
因为更多的是需要用专业和客观的分析来赢得客户,毕竟大家的意识和知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点击扫描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千万保险代理人仅剩291万 谁能“活下来”?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独角金融网站,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