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短期健康险业务乱象第一次遭监管严打,从2021年的“首月0元”,到2022年的“药转保”,再到如今的“魔方业务”,短期健康险正迎来新一轮强监管。”
作为财险公司经营非车险业务的主力,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短期健康险获得快速发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热门的险种,近年来却因各种“违规”频繁迎来整改。近日,监管部门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以下简称“《风险提示》”),对短期健康险产品设计、销售、承保等多个环节作出具体性约束,尤其点名“魔方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短期健康险业务乱象第一次遭监管严打,从2021年的“首月0元”,到2022年的“药转保”,再到如今的“魔方业务”,短期健康险正迎来新一轮强监管。
何为“魔方业务”?不少消费者虽然未听其名,但或许遇到过,该模式是指部分机构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保险等方式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其他保险产品的一种手段。
“您有一份免费的保障待确认”、“首月1元,享百万保障”等,不少消费者都收到过类似的手机短信,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不时推送“首月1元”、“首月6元”等优惠活动,看似诚意满满的“赠险”活动,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消费者点击“免费领取”或购买低价保险后,将会被诱导购买高价保险,在投诉平台上,众多用户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免费领取保险,未通知自动续费”、“一直以为免费过后不会自动扣费,万万没想到今天直接并没有经过本人扣了我100块”、“弹出免费领取保险字样,点进去后又退出了,随后就被扣了钱”......
类似的投诉数不胜数,就拿“免费赠险”来说,在黑猫投诉上检索“免费赠险”,有超过660条投诉,涉及财险公司众多,从消费者的相关投诉来看,通常为在不知情、未同意的情况下,被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合作“免费赠送”给客户,若客户没有要求退保,则会有业务员联系升级保障,或者投保其他产品,更有甚者,在免费体验期过后,平台未与消费者确认保险条款等内容,并且不进行电话或者短信通知,平台自动开通续费自行扣取保费。
有业内人士直言,消费者本想通过低价购买或领取一份保障,可经历完上述投保过程,才发觉免费赠险、首月几毛钱实则是保险机构抛出的诱饵,自己终究还是落入了圈套。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深圳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直指“魔方业务”,并要求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类似业务。
彼时,深圳金融监管局发现,辖内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该类业务主要与经纪公司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方式销售。
如今,针对短期健康险“魔方业务”乱象,金融监管总局再发文,监管力度可见一斑。
《通知》指出,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
短期健康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进行随意更改,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消费者做好提示工作,严禁销售误导。
《提示》则指出,短期健康险产品在销售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交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保险条款内容在保险期间内调整变化的,应当确保告知投保人保险期间内的收费频率和每次收取的保费金额,使用“约定延期扣费”“自动续费”等类似方式收取保费的,要进行充分说明,确保投保人准确理解。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扫描
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险联社):严禁出现“0”费率!短期健康险迎来强监管 剑指“魔方业务”乱象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独角金融网站,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